二、 立传人物

来源:临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06-01 15:45
字号:

(一)政军界

卢忠良(1903—1988),红台乡人,曾任西北军区高级参议,甘肃省林业局局长,甘肃省政府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民革甘肃省委主任委员等职。

少时读私塾五年,后当店员。17岁时在马鸿逵部当兵,后历任国民党马鸿逵部旅长、师长、第一二八军军长及宁夏兵团指挥官等职。抗日战争时期,率部驻防宁夏,阻御日军西犯。解放战争初期,曾奉命率部进犯定边、安边、靖边及盐池解放区,救援国民党榆林守军。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为解放大西北扫清后方障碍,第二次集结兵力围攻榆林。马鸿逵受命调集万余兵力救援,由卢忠良全权指挥。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兰州时,卢忠良与同僚秘密酝酿宁夏和平解放,因马鸿逵尚坐镇宁夏而未实现。同年9月,马鸿逵、马惇靖相继出逃,卢忠良与国民党宁夏部队贺兰军军长马全良、十一军军长马光宗等联名通电,接受共产党领导,和平解放宁夏,受到副总司令彭德怀复电嘉奖。卢忠良等对银川市及宁夏采取保护措施,扣押国民党接运飞机1架。9月22日,为全权代表,偕马光天、马廷秀赴中宁,与解放军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签订《和平解决宁夏问题协议书》,率部起义。1984年5月,在北京受到总参谋长杨得志接见。卢忠良多年坚持写信,与台湾、海外亲友保持联络,热情接待来大陆探亲访友人士,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为促进祖国统一做了大量工作。1988年3月28日,卢忠良在兰州病逝,终年86岁。

马彦良(1904—1987),回族,高小文化程度,尹集镇藤莲滩村人。曾任临夏县县长、临夏州副州长、临夏州政协副主席等职。1928年,随马仲英起事,曾任马仲英部营长、骑兵团长、旅长等职。1949年8月临夏解放后,先后担任临夏县尹集乡乡长、区长、民兵营长。1950年7月,任临夏县副县长,后任县长。不畏艰难险阻,组织带领民兵,配合部队开展剿匪,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为解决民族矛盾、促进民族团结、稳定群众情绪、安定社会局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贡献。1953年,参加第三届赴朝慰问团。1956年11月,任临夏州副州长。1962年,任州政协副主席。“文革”中离职。1979年,州政协恢复后,担任副主席。1983年,出席全省民族团结大会,受到表扬和奖励。1987年去世。

马丕烈(1909—1998),原名马朝伟,回族,漠泥沟乡人,曾任临夏专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农林厅副厅长、省政协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中央第六届委员会委员,民革甘肃省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少年时期,在袍罕小学读书。1922年,入青海西军,后任左营代理营长。1925年,任国民军第七方面军骑兵营长。1928年,任甘肃省政府参议。1932年,复入军界,任青海暂编第九师军马处处长、陆军第一百师副官处少校处长、八十二军少将副官等职。1939年,任青海省地政局局长、青海省财政厅厅长。次年3月,马步芳在青海组成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由马丕烈任委员兼教官。1947年,任国民党甘肃省党部监察委员。次年,在临夏县选区选为国大代表。1949年8月,临夏解放之际,受王震将军之托,率临夏和平代表团赴青海和谈,争取和平解放。到西宁后召西宁警察局长维持秩序,到上五庄马步芳公馆找八十二军副军长赵遂、参谋长马文鼎、一百师师长谭呈祥、一二九军副军长韩得铭等,宣传解放军“约法八章",介绍临夏解放情况,动员其放下武器投诚自赎。经过劝降,驻上五庄的马部官兵全部投诚,青海和平解放。后向王震将军举荐马辅臣、马振武随解放军赴新疆,争取骑五军军长马呈祥起义。1949年后,马丕烈先后任临夏专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农林厅副厅长、省政协常委。1954年,选为甘肃省人大代表。1983年5月始,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中央第六届委员会委员,民革甘肃省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98年去世。

黄德魁(1910—1992),铁寨乡(后并入尹集镇)老虎山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27年,国民军孙连仲部驻临夏,招募新兵,家境贫寒的黄德魁因生活所迫入国民军当兵。1930年,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倒蒋,孙连仲部奉命从甘肃开往中原参战。冯军失败后孙部被蒋介石改编为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黄德魁随部队到江西“围剿”红军。1931年底,在董振堂、赵博生等领导下,二十六路军在宁都起义,黄德魁随部队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五军团第三师政治部警卫排长,三十八团连长、营长。后任红四方面军九十三师二十四团参谋长、红三十一军警卫团副团长,先后参加赣州、漳州、水口、乐安、宜黄、黎泰、金溪、资溪等战役。1933年下半年,参加第四、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初,随部队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鄂豫纵队第一大队政委、第十团政委、第五师十五旅四十四团政委、团长,鄂豫边区豫中指挥部指挥长,豫中军分区参谋长,参加汉阳侏儒山、京山向家冲、潜江熊口、京山曹武街等战役和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原军区第二纵队十四旅参谋长、鄂豫军区第五军分区第六支队长、野战纵队第七支队支队长、晋冀鲁豫军区第三十五旅副旅长兼一百〇四团团长、中共襄西工委书记、襄西支队支队长兼政委、江汉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中原突围战和桐柏、应山、羊吉山、谷城石花街、通许、荆门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北宜昌军分区司令员兼鄂西剿匪指挥部指挥长、中南军区公安部队第十一师师长、中南建筑工程兵第七师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步兵预备学校校长、河南省冶金工业厅副厅长、湖北省民政厅副厅长、湖北省副省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2年5月11日,在武汉逝世。

鲁瑞林(1911—1999),民主乡鲁家沟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6岁时,被国民军孙连仲部抓去当兵。1931年底,参加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十三师一团三连指导员、三十八团一营营长、红五军团教导营干部队队长、三十九团敌工股股长和政治处总支书记、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政治部民运科科长、军供给部政治委员等职。在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先后参加赣州、巫廖、新桥、广昌和兴国等战役战斗。1934年10月,随红五军团十三师三十八团撤离江西兴国,参加长征,先后参加突破湘江、抢渡  乌江、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战斗。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先遣支队副司令员、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等职,率部在太行山区参加旧关、娘子关、百团大战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太行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三纵队副司令员、第十八兵团六十一军副军长、六十二军政委、甘肃临夏专员等职,先后参加上党、临汾、晋中、太原和解放大西北等战役战斗。1947年,率十三纵队攻打临汾城,经过艰苦奋战,歼敌2万余人。1948年,在晋中战役中,率部展开大规模运动战,多次诱敌深入,分割围歼。晋中战役大捷后,率部参加太原战役,与驻守太原的12余万阎锡山部队展开决战,攻占南关、东苟村、警备司令部、太原绥靖公署。1949年,担任十八兵团六十二军政委,取得咸阳、扶眉战役胜利,在固关峡歼灭国民党骑兵第四旅,解放甘谷、武山、临洮。同年8月22日,随司令员王震解放临夏,任临夏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临夏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在临夏期间,从六十二军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工作队,赴广河、和政、永靖、康乐、夏河等县,宣传党的各项政策,清匪反霸,维持治安,争取夏河保安司令黄正清率部起义。12月,受命率六十二军从岷县出发,参加进军大西南战役,歼灭国民党军6.8万人,剿匪8万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十八兵团六十二军政委、西康军区副政委兼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兼凉山工作委员会指挥部党委书记、西南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云南  省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委书记处书记、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退休后,先后撰写《从马夫到将军》和《西南三十年》两部长篇革命回忆录。1999年7月14日,在广州逝世。

卢曜天(1916—1999),韩集镇姚川村人,无党派人士,曾任临夏县副县长、政协副主席等职。1935年,临夏中学初中毕业。1947年,当选临夏县参议会议员。1949年,国民党“马家军”韩起功部从姚川村抓兵,卢曜天冒险进城,游说驻军团长批准,从陕山会馆新兵集中营领出被抓的王建国、蒲玉龙、卢尕成等5人。其后,为避迫害远走甘南,直到临夏解放才从甘南返乡。1949年临夏解放,被任命为临夏县韩集区区长,为支援王震大军西渡黄河进军青海、新疆,征集粮食上千石,其中从自家存粮中带头捐出60石。因向富户征集军粮,卢家在双城蓄存的数千方木材被仇家纵火烧毁。为保卫新生政权,数次指挥区政府人员击退马英贵匪徒的武装袭击。1951年,调任临夏县大河家区区长。1956年秋,开工修建北塬渠水利工程,任临夏县副县长的卢曜天分管具体施工。近两年施工期内,每天平均步行10多公里,钻隧道,跨山沟,精心组织施工,指挥抢险,及时解决各类困难和问题,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1958年,开工建设南阳渠水利工程,任临夏州水电局副局长兼工委主任,组织群众肩挑镐挖,修成牙当水库,开通牙当至东乡县主渠道。1961年,临夏市与临夏县分设,复任临夏县第一副县长,分管农业,先后筹建数项水利工程。“文革”期间被罢官。平反复职后,带领工程技术人员探查水源,完成全县水利规划,提出太子山、积石山一带“峡有峡水,西高东低,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小型为主,先小后大,逐步实现水利化”的建设方针,得到省、州专家肯定。1978年,任州水电局副局长,参与制定北塬渠二期工程建设计划。1981年,任临夏县政协副主席。1983年12月,任临夏市政协副主席。1999年3月因病去世。

林桂珍(1919—1995),女,原籍四川省通江县涪阳乡。1931年,12岁的林桂珍找到哥哥参加红军,编入红九十一师妇女独立团一营。7月,调军部总医院王坪分院当护士,6个月后又调回原部队组建的妇女大队,任卫生排排长,主要从事伤员护理、搬运后勤物资等工作。1935年,所在部队编入红五军,南下受阻,转战炉霍、甘孜地区,挺进哈达铺,参加腊子口战役。9月底,红五军奉命渡过黄河西征,在景泰县一条山遭遇国民党马步芳部阻击,边打边走,途经乌艄岭,攻入古浪城。1936年10月底,挺进凉州城(今武威市),与敌作战。12月底,所在部队随西路军主力占领高台县城,后因寡不敌众,几乎全军覆没。1937年,在倪家营、梨园口一带被马家军围攻,陷入困境,被迫分散行动。张掖石窝会议后,被俘。

9月底,“马家军”将被俘红军用汽车秘密运到甘州(今张掖),在北门外活埋。林桂珍等敌人走后,和另外20多名战友从土坑爬出,死里逃生。不久,再次被敌人俘获,后又侥幸逃脱,回到沙窝,与部队失去联系,讨饭度日。与一临夏县籍回民相识成婚。1939年8月,回到丈夫老家井沟乡。1952年至1953年,任井沟公社妇联主任。195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起,享受红军流落人员定期补助。1995年9月去世。

马文清(1928—2003),回族,新集镇新集村人,曾任临夏州委副书记、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1949年9月参加工作,先后在临夏地委干校、临夏专署教育科、财委工作。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1月,任专署民政科副科长、计委副主任。1957年1月,任中共临夏州委副书记。1964年10月,调临夏市前河沿小学任教。1968年11月,下放到临夏县新集公社新集大队劳动改造。1969年8月,调袍罕中学任教。1980年9月,恢复名誉,彻底平反,复任中共临夏州委副书记。1981年5月,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上任后,根据上级有关规定,规范人大工作,负责指导和审定《临夏回族自治州条例》,历时4年的反复讨论和修改,于1987年8月报经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并公布施行。1987年6月离休,参加州上有关活动,为经济建设等问题建言献策,发挥余热。2003年12月病逝。

袁雨(1940—2005),新集镇苗家村人。1959年12月,任临夏州委秘书处机要科译电员。1968年9月,在州革委会办公室工作。1970年9月,任州委秘书处机要组副组长。1976年8月,任州直机关党委副书记。1980年3月,任州民政局副局长。1985年8月,任州统计局局长。1987年3月,任临夏市委副书记、市长。1988年10月,任临夏州委常委、纪委书记。1992年5月,任州委副书记。1998年11月,任州委巡视员。2001年3月,退休。2005年9月因病去世。

鲁学谟(1944—1996),三角乡大鲁家村(并入土桥镇)人,曾任临夏县畜牧局兽医师、局长等职。1960年,从甘肃省畜牧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畜牧系统,一直从事畜牧兽医工作。在担任临夏县畜牧局局长期间,提出符合县情的“以饲草为基础,以牛羊改良为中心,积极扶持专业户,发展商品畜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实施牛羊快速育肥、培育细毛羊、奶牛基地建设等项目,推动全县畜牧业稳步发展。主持实施牛羊快速育肥、河东百万只细毛羊杂交改良项目,采取有偿投放、滚雪球的办法和以选育户为骨干、带动千百家集中连片选育的措施,使全县绵羊良种化程度达98.6%,获国家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主持实施临夏县细毛羊连片选育项目,使西南片13个乡(镇)选育的5万只细毛羊各项指标均达到甘肃高山细毛羊品种标准,获省畜牧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临夏州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长期的兽医临床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治疗大牲畜不孕症的电针治疗方法,对提高畜牧繁殖效率、提升养殖效益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入选甘肃农业大学兽医专业教科书。1996年因病去世。

郭文辉(1965—1986),新集镇块塘村人,革命烈士。1981年入伍,在解放军某部任战士、通讯员、给养员、班长等,曾被评为先进个人,多次受到部队嘉奖。1986年,随部队赴云南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当时老山地区大雨持续两个多月,驻守洞中潮湿阴暗,被子和衣服从未干透,身上生满痒子,奇痒难耐,郭文辉坚守岗位,从不叫苦叫累。5月下旬,和战友到河边执行任务,因连续大雨,河水暴涨,两位战友不慎落水,郭文辉来不及脱衣服就跳进河里营救战友,两位战友得救了,郭文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21岁。郭文辉牺牲后,被所在部队党委追记三等功,并追认为革命烈士。1986年7月27日,新集乡党委为其召开追悼会。

(二)教育文化界

鲁效杰(1913—2000),三角乡(后并入土桥镇)大鲁家村人,临夏早期教育家。少时入凤林小学、导河(今临夏)县立初级中学就读,后转入兰州师范简师部,又入新陇学院深造。1930年,先后在前河沿、复兴、德永、关家台小学任教。1932年,联络同学创办私立第二小学(建国小学前身)。1935年,调到山丹县任教。同年,在山丹县地方政要支持下创办妇女习艺所,专门传授针肃工艺。1944年,返乡后即聘任为私立兴华小学校长,并兼授语文、自然、历史等课程。1949年初,任国民党兰州警备司令部秘书,期间为中共在兰临夏支部开展地下工作。同年7月,支部遭到破坏,为营救被捕的杨松轩等人,四处奔走,得知杨松轩等人被马步芳指令在大沙沟活埋牺牲的消息后,返回临夏。临夏解放,作为军管会代表,负责接管国立西北师范(今临夏师范前身),并代行校长职务,着力整顿校务,恢复学校秩序,同时呈报上级批准,将校名正式改名为“甘肃省临夏师范学校”。毕生致力于教育工作,为临夏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000年,因病去世。

李富(1922—1996),红台乡卜家台村人,曾任新疆乌鲁木齐市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新疆分会会员。1941年,由拉卜楞寺教育科保送到兰州国立西北师范学习。1944年毕业后,被聘请到省立折桥小学任教,业余搜集抄录临夏“花儿”10多本。1949年,马步芳部队抓兵,李富逃往新疆,所有的“花儿”资料遗失兰州。1982年始,历时六年,三易其稿,编成专著《“花儿”万朵》,全书计3部4集13册,收录“花儿”9700多首,约200多万字。1986年12月,著名 音乐人王洛宾读《"花儿"万朵》稿本后,以“六盘山下五朵梅”唱词赠送李富,祝贺《"花儿”万朵》"永世飘香"。李富是新疆文化艺术研究 会创始人之一,既是“花儿"搜集、研究者,又是演唱家,被称为“花儿”王。“花儿"著作还有《"花儿”叙述诗》《“花儿”纵横谈》《新疆回族“花儿”集》。诗歌有《过渡体诗词集》《唐诗格律新探》《谈诗歌的继承和创新问题》《五串珍珠》《瑶草琼花》等。戏剧专著有《新疆曲子戏》《新疆曲子戏考》《新疆曲子戏在哈密》《新疆秦腔史志》。散文有《升恒茂茶庄史》《鸿春园的变迁》《艺术世家阿卜都古力》《为中国事业鞠躬尽瘁的陈浩然》《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小说有《马占鳌》《老教师》《烙印》《事情真是有点奇》等著作。1996年5月病故。

宋彦明(1928—1998),新集镇梁家山人,曾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等职。1951年,兰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因成绩优秀留校任教。不久,响应国家“支援边疆文化事业”号召,跟随解放军到新疆从事文化工作,先后担任新疆伊犁区党委宣传部长、伊犁州文工团团长、伊犁州文艺创作办公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新疆分会秘书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某处处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等职。期间,组建充实文艺创作办公室,创办汉文、哈萨克文、维吾尔文三种文字的文学期刊《伊犁河》。在任州文工团团长期间,敢于冲破“四人帮”文艺禁锢,组织小分队深入农牧区、团场演出。一生致力于边疆文化事业,兼攻书法,均有造诣,著有散文集《伊犁欢歌》《伊犁河谷记事》、剧本《大河上下》等,所著《天山深处的人家》一书被列入“祖国大家庭丛书”,个人传略辑入《中国现代书法界名人辞典》《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1998年12月病逝,享年71岁。

杜裕震(1936—2002),四川省绵竹市广济乡人,临夏县中学高级教师。1953年,入四川绵竹孝泉师范学校学习。1956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958年9月,响应国家号召,到临夏县中学任教。“文革”期间,在积石山县水利工程工地劳动改造1年。后,全家被下放到临夏县漫路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历时10年。1978年至1988年,在县中学连续担任10届高中毕业班班主任,关爱每一个学生,以正面引导、激发兴趣为主,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业特长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多方搜集整理,博采众长,突出重点,为学生刻印复习资料数百万字,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高考成绩连年攀升。1987年高考,所带班级41人中有38人分别考上本科、专科和中专院校,学生崇尚俊以467分的成绩获得临夏州文科高考第一名,创临夏县1949年以来历届高考最佳成绩,临夏州教育局召开历史教学专题研讨会,肯定其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1992年退休。2002年10月20日去世。

鲁拓(1939—1999),三角乡(后并入土桥镇)大鲁家村人,国家二级作曲家。长期在临夏州民族歌舞团工作,热爱艺术事业,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对"花儿"研究情有独钟,搜集整理大量“花儿”剧和“花儿”曲目,独自创作的剧目、曲目300多首(部)。担任作曲、编剧与人合创的花儿剧《花海雪冤》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荣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剧本题材创作银奖”。作词、作曲创作的东乡族舞蹈《闹公公》、保安族舞蹈《浪尖上的保安人》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九州奇葩”组台演出,获  “金孔雀奖”。任作曲的花儿剧《牡丹月里来》在第四届中国艺术节演出, 获音乐创作铜奖。1979年9月,创作的《临夏地区少数民族宴席曲》在  《甘肃日报》刊登。1984年,在贵阳召开的“全国民族音乐学会第三届年  会"上交流《"花儿"与方言》 一文,并入选年会论文集。1986年,在黑  龙江省召开的“中国少数民族学术讨论会第二届年会”上交流《试论“花  儿”曲调的特点、改编及创新》 一文,入选年会论文集。1987年,  《试论  “花儿”剧音乐》 一文由甘肃人民电台在《文艺之窗》栏目全文播出。 1986年至1987年,  《璀璨夺目的临夏说唱艺术》在《民族报》上连载。 《“花儿”漫谈》入选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花儿”丛论》 一书。1999  年去世。

徐尚义 (1946— 2001),先锋乡赵关村人,中国书法家协会协会员、 甘肃省文史馆研究员、兰州市政协委员、国家二级美术师。曾任甘肃省书  法家协会副主席、兰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书画室副主任等职。少时家贫,恪勤朝夕,苦研翰墨,沉醉丹青,数十年辛苦耕耘,书艺 终臻成熟,  以行草见长,在陇上书坛自成一家。其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 三、 第四、 第五届书法作品展览,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 览,以及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十周年书法作品邀请展等, 多次获全国及 省、市奖励,作品及事迹收入《中国当代书法大成》  《中国书法家辞典》 等。1993年,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