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补遗人物
张和(1799—1861),字理堂,号达山,北塬人。自幼聪明好学,苦读诗书。于道光五年(1825年)拔贡。道光十一年(1831年)中举。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考取进士,分发直隶(今河北),历任成安、东安 (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宁津、大兴知县。咸丰四年(1854年),升任涿州知州。咸丰九年(1859年),告病辞官,归养乡里。任知县直隶、知州期间,重视兴办地方公益事业,曾受命率领地方百姓修建用于运送皇宫皇陵建材的御道和梓宫道,主持补修永济桥,史载:“缺虽繁冲,而处之裕如,前后治涿者莫能及。办梓宫及御道,赋役有法,民不劳扰。”著有《殉难纪略》《绍香堂诗草》《鸿雪集》等,共存诗795首,《镇边楼秋望》《河州八景》等诗作脍炙人口,广为传诵。搜集整理明代河州王竑、马应龙、朱家仕等3位进士诗作,合编成《乡贤逸诗》付梓刊印。
徐绍烈(1861—1940),字钦岳,北塬乡徐家村人。少时,就读兰山书院,每试名列前茅。青年时,居家收生授课,规行矩步,严以课士。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副贡生。民国初年,协助县府在城内小校场筹设养济院1所,收养老弱孤寡。民国六年(1917年),倡议县府设办临夏义仓位置位在(现州粮食局仓库)储粮防灾。民国十年(1921年),在镇守使裴建准支持下,联络乡绅,创立导河县第一女子国民小学,任名誉校长。民国十二年(1923年),创办即导河县立初级中学(临夏中学前身)。民国十六年(1927年),协助县府在城内大什字创办图书馆(后改为移民众教育馆)。民国十七年(1928年),因“河湟事变”导致严重灾荒,联合乡绅上书省府,募捐钱粮,赈济灾民。民国二十年(1931年),联络乡绅恢复因兵乱停办3年之久的导河县立初级中学。兴学重教,居家授徒。1927年被时任省主席刘郁芬题赠“功在桑梓”匾额。著有《养心斋杂吟》《静养轩诗草》等。
马佐(1884—1966),字辅臣,回族,临夏县人。民国元年(1912年),马麒任西宁镇总兵时,委任马佐为鸡雪山、星宿海等金矿马队管带,后任省榷运局局长,管理全省矿务。民国十三年(1924年),任团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矿物局长易人,开始经商,回临夏开发修建新市场(老花市)。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筹建运导河县初级中学,后增设高中时,捐大洋2000元。重视地方教育,关注民生,兴修大夏河桥、电厂、火柴厂等利民工程。
王箴(1886—1961),字竹溪,号铁笔、聋樵、卧雪山人等,桥寺大梁村王家嘴社人,自幼饱读诗书,大半生在家设私塾,治学严谨,门下多才俊。后以鬻书为活,布衣终身。擅长书法,楷、草、隶、篆诸体皆能,尤精于行草。书法以魏碑为根基,兼习诸家,融会贯通,自成风格。著名学者史舟评论其“行草上效智永,下取枝山,得其逸气,另开境界。晚年唯书艺一道,用力尤勤。一生为人写字甚多,民间所藏书法,次于罗锦山、苟炳甲”。另著有《庚午纪事》《辛未大事纪要(稿本)》各一卷。
徐芝(1908—1983),字芳山,北塬大徐家村人。少时入私塾,后入凤林高等小学堂就读。民国十二年(1923年)考入导河县立初级中学,民国十六年(1927年)毕业,为导河县立初级中学首届毕业生之一。后以 优异成绩考入兰州中山大学。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临夏立初级中学,专授国文,兼代史、地,教学以严、细著称。一生对教育事业,初心不改,始终如一。古稀之年,倾心于青年教师的辅导、培养,赢得师生敬仰,被尊为“临夏地区一代名师”。1983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