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县基本情况

来源:临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02-29 00:00
字号:

一、县情特点

临夏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临夏州西南部,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县境东西宽53.1公里、南北长59.85公里,总面积121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3万亩;辖25个乡镇(16个乡、9个镇)、218个行政村、9个社区,有回、汉、东乡、保安、撒拉、土、藏、蒙古、哈萨克族等9个民族,2023年底总人口42.6万。交通条件便利。地处甘、青两省交界处,是兰州通往甘南、青海、四川等地的“黄金通道”,东通省会兰州,西接青海牧区,国道213线穿境而过,连接着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兰临合高速直达省城、直通九色甘南,临循高速全程贯通,成为连接青海的大通道,正在建设的兰临合铁路贯穿东西,临夏机场即将落地建设,互联互通、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自然条件独特。土壤无污染、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水利资源充足,是一片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天然沃土。誉为“万顷塬”的北塬片区是全省最大的台塬区和全州最大的自流灌区。生态环境秀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清水秀、生态良好,素有“天然氧吧”的美誉。境内有大夏河、牛津河、老鸦关河、红水河等9条黄河支流,有三岔坪林场、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山水川田交相辉映。商贸流通活跃。自古以来是牧区与农区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和唐蕃古道、茶马互市的重要驿站,是内地连接藏区的重要经济通道,各族群众素有走出去闯天下、善经商敢创业的传统,常年有5万余人活跃在青藏线上,为推动内地与藏区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文化悠久。马厂、半山、马家窑、齐家、辛店等古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有崔家庄、杨家河、任家崖等省级文物遗址3处。中原汉儒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在这里相互浸润,形成了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为代表的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临夏砖雕、葫芦雕刻、马五哥与尕豆妹等4项民间文化艺术被纳入省级非遗名录。

二、经济发展

2023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61.07亿元、同比增长6.7%,固定资产投资54.8亿元、同比增长2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6亿元、同比增长15.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32.7元、同比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72.1元、同比增长5.3%,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态势。

三、脱贫成效

临夏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一号民生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县动员、尽锐出战,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产业扶贫、饮水安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安全、易地扶贫搬迁等重点任务,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到位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措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11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现行标准下2.96万户、13.8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四、地理概况

临夏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西部,位于太子山北麓,小积石山西麓,大夏河下游,刘家峡水库南岸。地貌为青藏、黄土高原参半,多山沟,兼有塬、川。地质上处于祁连山与秦岭两个褶皱带,地质构造属祁连、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弧形,地质岩层的形成,由老到新依次为古生界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及新生界上第三系、第四系。地貌为青藏、黄土两高原地貌参半,山沟居多,山塬川水俱全。地势东北低、西南高,平均海拔为2287.6米,西部最高点达里加山海拔4613米,北部最低点刘家峡水库,海拔1735米。

五、气候特点

临夏县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和高寒湿润区的过渡地带,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具有大陆性、季风性的山地气候特点,气候因素随地形高度变化十分明显。春季温和,秋季凉爽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日照时数2116.5小时,年平均气温8℃,无霜期166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597.1毫米,属温带半湿润气候。

六、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受罕羌侯管辖,罕羌侯建邑(今双城),为县境内最早出现的城市。秦朝设陇西郡后,灭罕羌侯,设枹罕县,县治在罕羌侯邑(今双城)。西汉建国,沿袭秦朝建制,仍属陇西郡。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枹罕县改属金城郡。后从枹罕县分置白石县,县治在枹罕县旧址。东汉初年,仍沿西汉制。三国时,陇西郡属秦州,枹罕县属陇西郡。西晋初仍循魏制,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废枹罕县,立枹罕护军。东晋时因州界辽阔,分置河州(今临夏),河州之名自此始。前凉亡,河州相继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氐、羌等民族建立的政权所管,枹罕县仍旧。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改河州为枹罕镇。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复改为河州,枹罕县仍旧。西魏实行州、郡、县三级建制。西魏大统元年535年,河州统枹罕郡,枹罕郡辖枹罕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存州。隋炀帝杨广大业三年(607年)改周为郡,枹罕县属枹罕郡,并入枹罕县。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619年),置河州,领枹罕、大夏2县。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627年)实行道、州、县三级制,河州属陇右道。唐代宗李豫广德元年(763年)河州为吐蕃占领,吐蕃在河州枹罕设军,属东道元帅府统辖,军有衔史、司台等职。宋朝时,河州先后属熙河路、熙河兰会路、熙河兰湟路、熙河兰廓路等。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元年(1131年)金国夺取河州地区,设州置县,仍属熙河路。金熙宗完颜皇统二年(1142年)置临洮路辖河州。完宗五年(1255年)蒙古汗国设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于河州,管理蒙藏事宜。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置河州卫,为军政一体制,属西安都卫。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置河州府,属陕西行中书省。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九年(1473年)复置河州,属陕西省临洮府。清顺治初年,沿用明制。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二年(1663年)河州属甘肃省临洮府。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三年(1738年),临洮府归入兰州府,河州改隶兰州府,州下无属县,今临夏县直辖于兰州府。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甘肃省政府设临夏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夏县属之。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五月临夏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夏县仍属之。

1949年8月22日临夏县解放,26日临夏县人民政府成立(县治在今临夏市),隶属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6月23日从临夏县中分设临夏市,县治由城区迁往韩集。1958年12月撤销临夏县建制,临夏、永靖二县并入临夏市。1961年12月恢复临夏、永靖二县建制,临夏县治又迁韩集。1973年12月,撤销临夏市建制,并入临夏县,县治迁至城关镇(今临夏市内)。1983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准恢复临夏市建制,县市分设,县治再迁至韩集。自此至今,县治在韩集。

七、矿产资源

全县矿产以非金属为主,已发现的矿产共4类10种,主要有黑色金属:铁;冶金辅料矿产:耐火粘土;建材非金属:水泥用石灰岩、水泥粘土、饰面大理岩、花岗岩、建筑用砂石、砖瓦用粘土;水气矿产:地热、矿泉水、地下水。已探明矿产地7处,其中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5处;优势矿产为水泥灰岩、建筑用砂石、砖瓦用粘土。砖瓦粘土矿产资源普遍存在于县域内的冲积、洪积、风积物中,主要分布在西南片的新集、尹集、马集、韩集、麻尼寺沟、掌子沟、营滩、刁祁、黄泥湾等乡镇。

八、水能资源

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大夏河及其支流多支巴河、漠泥沟河、老鸦片关河、槐树关河、红水河和牛津河等。全县可开发的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1.4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4万千瓦,可开发装机300千瓦以上水电站数为20座,总容量19.05万千瓦,全县现有水电站19座,装机3.59万千瓦,其中大夏河开发建设9座、装机30590千瓦,槐树关河开发建设5座、装机2550千瓦,老鸦关河开发建设4座、装机2120千瓦,多支巴河开发建设1座、装机640千瓦。正常运转的15座电站年发电量9145万千瓦时,年产值2122万元,上缴税收136万元。

九、交通运输

地处甘青两省交界,位于兰州市和西宁市“1小时经济圈”内,3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国道省道内联外通,正在建设的兰临合铁路贯穿东西,临夏机场即将落地建设,自古以来是兰州通往甘南、青海、四川等地的“黄金通道”,曾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互市中心,关滩村旅游产业路入选陇原“最美农村路”。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317.5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条77.12公里(G1816、双达、临大、安临),国道2条66.05公里(G568、G310)、省道3条113.82公里(S322、S309、S106)、县道15条255.37公里、乡道18条254.48公里,村道218条550.73公里,高等级公路占通车总里程的5.85%,公路网密度1.087公里/平方公里。

十、教育事业

全县共有各类学校414所,在校学生69406人。其中:普通高中2所、教职工532人、在校学生5148人、师生比为1:9.68(全州1:11.49、全省1:12.5);初级中学17所(含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职工1322人、在校生14785人、师生比为1:11.18(全州1:11.49、全省1:13.5);小学188所(六年制小学154所、教学点34所)、教职工2781人、在校学生35944人、师生比为1:12.92(全州1:15.58、全省1:19);幼儿园205所(民办16所、小学附属159所、独立公办30所),教职工449人,在园幼儿12810人、师生比为1:28.53(全州1:16.28、全省1:12);农村职业中学1所、开设8个专业(精品专业3个)、教职工75人、在校学生672人、师生比为1:8.96(全州1:8.35、全省1:20);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职工15人,在校学生47人、班师比为1:2.5。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6.72%,初中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61%, 高中毛入学率87.31%。人均受教育年限8.48年。现有教职工5174人,其中专任教师4701人,专任教师中研究生54人,本科学历3811人,大专学历781人,大专以下学历55人,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比82.22%。全县共有在读大学生5318人,其中211和985院校83人,普通一本661人,二本1504人,大专(高职)3070人。2023年本科上线623人、上线率58.28%。

十一、医疗卫生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98个(县级医院3家,县直卫生单位2个,乡镇卫生院2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个,村卫生室217个,民营医院6家,个体诊所38家),共有干部职工1860人,其中正式职工950人,临聘人员910人。全县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医师2.07人(州上标准2.1人、省上标准2.6人)、执业护士3.05人(州上标准2.69人、省上标准3.1人)、卫生技术人员5.44人(州上标准4.98人、省上标准6.1人)。开设病床1804张,每千人拥有病床5.57张。

十二、风景名胜

境内有堪称“河州珠穆朗玛峰”之称的五山池,河州八景之一的“露骨积雪”太子山,以及关滩沟、龙首山、莲花湖、三岔坪等诸多风景秀丽的景区,也有代表马家窑、齐家、马厂、辛店文化的杨家河、莲城、崔家、朱家墩等古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旅游资源颇为丰富。现有3A级景区4处(龙首山、关滩沟、河州苑、鲜花港)、红色教育基地1处(临夏县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馆)、乡村旅游示范村7个(北塬钱家村、尹集新发村、土桥镇辛付村、漫路乡龙虎湾村、麻尼寺沟乡关滩村、莲花镇莲城村、马集镇杨台村)、发展农家乐218家(星级农家乐22家)。

十三、特色美食

       临夏县美食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发子面肠、八大碗、全牛宴、烤全羊、河州包子、麻花馓子、酿皮子等特色美食,不管是清真菜肴,还是大众菜肴,都自成体系,色香味俱全,品意形绝佳,给人一种舌尖上的享受。我县群众在全国各地开办的餐饮店达到1.02万家,其中:省内1556家,省外8467家;拉面馆9449家,火锅店43家,烧烤、砂锅等小吃店711家,主要分布在江苏(1813家)、浙江省(824家)、山东省(832家)、福建省(565家)、江西省(556家)、内蒙古(464家)、河北省(418家)、广东省(299家)等东南沿海及地区;开办餐饮门店超过1000家的乡镇有漠泥沟乡、刁祁镇、尹集镇;全县餐饮从业人员5万多人、年营业额60多亿元以上,纯收入达到20多亿元,美食产业已成为我县群众走南闯北、发家致富的金字招牌和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