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又称“少年”,是流行于甘、青、宁及新疆、陕西、四川部分地区的一种高腔山歌,以高亢、悠扬的音调,优美、深沉的词句反映着大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感和习俗,深受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和部分藏、裕固等民族的喜爱。其曲调之繁杂,唱词之浩瀚,位列全国民歌前茅,被人们誉为“西北之魂” “大西北百科全书”而饮誉艺坛,闻名中外。犹如著名音乐家莫光锐所言,花儿是他听过的“民族音乐的一种独特旋律,是发自人民心中的歌”。
花儿,按其产生的渊源和地域,人们习惯上分为“河州(今临夏)花儿”和“洮岷花儿”。二者均称花儿,但唱腔音调、歌词结构等大相径庭。从保留的音调、早期唱词及遗留的民俗等综合推断,河州花儿是古代羌、汉民歌融合而具有雏形,后经回、东乡、保安、撒拉、土等民族不断演绎而日趋完美,流传于西北各地。上世纪三十年代,花儿研究专家以河州为中心,按不同地理位置和音乐的地域风格将河州花儿分为“东、西、南、北”乡花儿,但它们之间在曲调唱词上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相互穿插,没有明显界限。一是各“乡”有着自己独特或偏重的“令”(曲调);二是与其它“乡”名称相同的“令”里,又有一定比例的特殊曲调或唱法。
县境内花儿演唱的群众基础广泛,底蕴更为浓厚。汉、回等各族群众喜欢且善唱的花儿属脍炙人口的“西乡花儿”范畴。唱词生动、形象,多即兴而编,内容为抒情、叙事两大类,前者居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情风俗、神话传说、历史典故、轶闻趣事等方方面面。曲调异彩纷呈,以悠扬高亢见长。主要有《三起三落令》《河州大令》《河州二令》《河州三令》《白牡丹令》《磨青稞令》《酸巴梨令》《尕姑舅令》《尕马儿令》《水红花令》《大眼睛令》《保安令》《撒拉令》《土族令》等,近几年来,从青海等地传入《绕三绕令》《马营令》《三闪令》等,共计有近百个“令”。
县境内人们演唱的花儿词句中,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诉说情感多借助当地习俗和自然地貌,山川景色。如:
太子山高者雪压了。灵芝草搭不起架了,尕妹妹活的者人大了,阿哥们搭不上话了。
大夏河边的溜子地,连种了三年的芥子,端起个饭碗想起个你,我手抖着拿不住筷子。
五间大房么三间是厅,院当中,栽一颗牡丹树哩,闲言碎语你甭听,如今的人,他一句上加十句哩。
花儿,在当地也叫“山歌”,俗称“野曲”,暗指因其歌词多反映爱情婚恋,多直率、露骨、赤裸、大胆,不宜在有亲属或不同辈份的人同场的情况下和村庄、人家进行,一般应在山野、田间或专门场地且无避辈之处演唱。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其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花儿不断被搬上舞台,颂歌、劳动歌等常采用花儿形式,但当地的传统风俗未变,只是有所淡化,尤其是在城市中、花儿研究者、花儿音乐制作人、职业歌手家里很少有此禁忌,当然,所播所唱词句等较含蓄、委婉。
县境内无论是山头沟壑里的放牛娃,还是田间锄草的妇女,多喜唱且善唱花儿。高兴了漫上几句,心情更加舒畅;烦闷时漫上几句,愁云顿时消散。人们不满足独展歌喉,常聚众而歌,久而久之,形成约定俗成的演唱会场,泛称“山场”“花儿会”或“庙会”。在山场里,宗教活动和花儿演唱活动大多同时不同地进行。县境内较有影响的传统花儿山场有两处,即拦家庙花儿会和林家河滩花儿会。
拦家庙在临夏县、市交界处的拦家山山沟中,每年农历芒种龙日,即四月二十一、二十二日左右,该庙都要举办祈求风调雨顺的“打青苗醮”法事活动。届时花儿会与“打醮”同时开始,邻近县市的各族群众、花儿好家从四面八方聚集在拦家庙上侧一华里长的山沟树林里竞唱花儿。沿山根、树林处扎下座座毡房,既是做生意、卖小吃和远路来的人们留宿的地方,也是歌手们夜里纵情放歌的“小歌场”。第二天,花儿歌会达到顶峰,通向拦家庙山场的各条路上人声鼎沸,人们成群结队涌到山沟树林,花儿此起彼伏,惊无动地。犹如著名作家汪玉良在《河州花儿研究》(王沛著)中序言:“她(花儿)以摄人魂瑰的艺术魅力震荡着千千万万人们的心灵”。拦家庙花儿会是延续了数百年经久不衰的群众传统歌会,会上以男女歌手对唱为主,也有以村庄或地区男女歌友联合进行对擂。
林家河滩地处原铁寨(现并入尹集镇)和尹集、刁祁三乡镇交界处的尹集镇境内,著名的老鸦三关之一的槐树关中,离尹集集市不足二华里。东面紧领绿树成荫的古城山(又名桌子山),南面远眺是巍峨耸立、山巅终年积雪的太子山,西面不远处乃是道教圣地三法观(太和山),槐树关河从旁潺潺流过,沙柳丛生,杨树遮阳蔽日,景色十分宜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到春夏时节,邻近的韩集、新集、马集、刁祁、铁寨、漫路、榆林、尹集等乡的回、汉等族群众,利用尹集农历每月一、四、七日的逢集日,先上集进行农副产品交易或购买生产生活用品,午后就不约而同地到林家河滩漫唱花儿。天长日久,这里变成了每隔三天就逢会的闻名遐迩的花儿会场,吸引来和政、积石、临夏等县市及甘南等地的无数群众。进入九十年代,其红火场面年胜一年,尤其是到了农历端午节这天,无数群众不约而同齐聚此地,三人一堆、五人一群、一展歌喉、倾诉心声,围观者甚众。那真挚热烈的场面,那沉浸在歌与生命交织一起缠绵不休的动人情景,荡心魂魄,催人泪下,令歌者痴迷,使听者心醉。就像汪玉良先生所言:“当他们(指中外学者)置身于‘花海’之中,亲眼目睹这穷乡僻壤中独具风采的民族民间艺术有着如此巨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时,不得不由衷地惊叹:这是真正的人民艺术,是和各族人民血肉相连的艺术瑰宝”。此外,五月端阳节的“娄高祁”、八月的“辛付庙”和近两年来的“太子山”等地花儿会也逐渐被人们关注。
花儿的创新、演唱和传播,离不开优秀的花儿歌手,即县境内俗称的“唱把式”“行家”“唱家”等。名振西北,蜚声中外的著名花儿歌唱家、中国“花儿王”朱仲禄先生出生在今县内桥寺乡朱家墩,“河湟事变”后随先祖迁居青海。朱先生的歌声浑厚透亮,吐字清晰,演唱声情并茂,行腔自如,具有余味无穷的艺术魅力。他不仅一生迷恋花儿演唱,还对花儿的研究、传播、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改革开放后,随着花儿演唱被人们越来越重视提倡,一批“花”坛新秀应运而生,河西乡周星飞、井沟乡马进华、麻尼寺沟乡马二洒等近年来一至活跃在省内外的花儿舞台上,屡获骄人成绩。
1986年7月“甘肃省莲花山首届花儿歌手大奖赛”在康乐县举办,县上选送四名歌手参加,其中尹集乡马忠贤、刁祁乡马得龙和漫路乡十六岁女歌手蒲玉泥等三人获三等奖。1992年6月25日,省文化厅、州政府在莲花山举办“中国甘肃莲花山花儿会暨首届河州花儿艺术节”,县上组织三名歌手参赛,其中歌手苏建功获三等奖。2000年5月,花儿新秀周星飞在“甘肃和政松鸣岩花儿歌手大奖赛”上获得第一名。2003年8月“临夏州首届民族风情旅游节”期间,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西部十二省河州杯民歌(花儿)歌手邀请赛”上,周星飞获铜奖。2004年6月15日在松鸣岩举办的“临夏州电信杯业余花儿歌手大赛”中,周星飞获第一名。2005年5月11——12日在“首届甘肃省槐树关花儿演唱大赛”上,周星飞获一等奖,马二洒获二等奖,王桂英获三等奖。同年12月24——25日“临夏州第二届大中华杯民歌(花儿)歌手大奖赛”上,马进华、马二洒获并列一等奖。2006年4月25日,“永靖县迎州庆长乐杯花儿歌手大奖赛”上,马进华获得第二名。同年5月22日——25日在松鸣岩举办的“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手邀请赛”上马二洒获三等奖。5月31日——6月1日“第二届太子山民歌(花儿)大奖赛”上,马进华获一等奖,马二洒获二等奖,赵永山、王桂英获三等奖。8月在“庆祝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全州花儿歌手大奖赛”上,周星飞、马进华包揽二等奖,马二洒获三等奖。
花儿,用它悠扬粗犷、激越多情的旋律,多少年来,不断激发着人们的情思,那缠绵凄婉、苍凉忧伤的歌词,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男男女女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