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县太子山

来源:县政府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2-07-11 13:47
字号:

太子山简介

太子山,藏语称“阿尼念卿”,又称太峙山,属昆仑山——巴颜喀拉山东北边缘余脉西倾山北支,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43'-103°42', 北纬35°02'-35°36'之间。东西长约100km,南北宽约10km。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与甘南藏族自治州之间,东南起洮河下游地区,西南与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夏河、合作、卓尼四县(市)毗邻,东北和临夏州康乐、和政、临夏三县相接。 太子山海拔在2200~4636m之间,由一系列山峰和沟谷组成,主要山峰共25座,其中海拔超过4000m以上的山峰有:公太子山( 4162m )、母太子山( 4368m )、猪 嘴 山( 4334m )、威当山( 4062m)、围子山(3719m)。总长74公里,总面积520平方公里。北延支脉有葱花岭、建齿山、麦古山、横山子、南阳山等。山阴有宽10公里,海拔2600米以上的过渡带,遍布次生林及多种中草药资源。

据有关资料推测,太子山的形成要追溯到一亿五千年以前的白垩纪时代,那时地球发生剧烈的地壳运动,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相互撞击挤压形成了青藏高原,形成了昆仑山系。太子山山形奇特,山势高峻陡峭,奇峰林立,怪石嶙峋,显露的峰壁似白骨一般,又名“露骨山”。这里山势壮观巍峨,云遮雾罩,是连接中原文化和雪域文化的纽带,是历代兵家设防要塞之地。

关于太子山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长子扶苏为太子。为抵御匈奴入侵和骚扰,命太子扶苏带精兵十万人,分兵镇守从甘肃临潭冶力关至积石山关绵延几百里一线。大本营就设在和政县新营乡炭市集。次年,秦始皇病死巡行途中,胡亥为达到篡权之目的,与太监赵高合谋,密不发丧,运灵柩回都城咸阳。借父皇口谕,派使节持诏书,急招扶苏回宫商讨国家大事,并赐御酒一坛,在酒中放下毒药,扶苏接罢圣旨便带十几名亲信将士乘马上路,临行前喝了坛中皇封的御赐酒,行到广河县所在地,由于毒酒药性发作,便一一从马上跌落下来,七窍流血即时毙命。后为纪念扶苏太子的不幸去世,在此地修建了一座太子寺,故广河县城旧地名为“太子寺”,扶苏镇守的这一带山脉便统称为太子山。

其二是,传说的西秦太子鲜卑族乞伏炽磐比秦太子扶苏晚了约六百年。鲜卑族原是秦汉时游牧于今内蒙额尔古纳河以南的一个民族,西汉时臣服于匈奴,东汉时归附。魏晋时期鲜卑族分裂为若干部向中原发展,建立政权。其中乞伏部迁徙到宁夏、甘肃,逐步强大起来,以苑川(今甘肃榆中县北)为中心定居,归附前秦苻坚。传至乞伏国仁时,承袭南单于兼使持节都督诸军事、镇西将军,坐镇陇右。公元383年符坚在淝水之战中战败,随后被杀,国内各族首领乘机独立。公元385年,乞伏国仁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建元“建义”,都勇士城(苑川),建立了西秦鲜卑政权。国仁卒,公元389年,其弟乞伏乾归继位。公元393年,乞伏炽磐被立为太子,兼任尚书令,协助其父创业。乞伏炽磐“英烈明决,过于其父”。公元400年,西秦被后秦姚兴所败,他以其智慧谋略助父复国,经过近十年的奋斗终于如愿。又攻取后秦、南凉、吐谷浑等,国势日盛。公元412年乞伏乾归被其侄谋杀,炽磐继位,“率文武及民二万余部迁于抱罕”(今临夏县新集古城)。他平定内乱,充分发挥文韬武略东征西战,使西秦进入全盛时期。《晋书·乞伏炽磐载记》说他:“叱咤风云,见机而动,牢笼俊杰,决胜多奇”。鼎盛时期的西秦疆域,以河州为中心,北至敦煌(遥领)、凉州之一部,东至天水之大部,西有贵德一带,势力波及西宁、青海湖一带,南达甘南、汉中(遥领)一带。公元428年,乞伏炽磐卒,子幕末继位,公元431年被夏灭。西秦在临夏建都19年。乞伏炽磐被立为太子后二十年中,在抱罕、大夏(今广河境内)嵻娘(今广河南山)一带开创基业,复兴西秦。在任国主的十六年中,奋力开拓,使草创于西北少数民族的割据政权,在艰难的环境中达到鼎盛,使干戈不息的地区,暂得安宁繁荣。死后其子乞伏幕末建寺追荐,受到百姓祭祀。有专家考证今广河城南古堡遗迹就是太子寺古城,也就是西秦时嵻娘城所在地。西秦史迹虽然显赫一时,但终因地僻国小,典册亡佚,在一般人的记忆中渐至泯没。持此见解的人还认为太子山的“太子”就是西秦太子乞伏炽磐。

太子山峰奇、峡险、涧幽、水秀、林茂、陡峭,使人望而生畏、攀登心惊。曲径通幽与黄山、华山相媲美,露骨白石、寻峰迷雾,脚踩绿毯,头顶蓝天,手触浮云,以“露骨积雪”被誉为明代河州八景之一,堪称“陇上一绝”。

太子山的传说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它能够让旅行家找到跋涉的快乐,让信徒们找到心灵的故园,让文学家找到创作的富矿,让艺术家找到灵感的源泉,让经营者找到无限的商机,这就是都市人心仪的旅游圣境——太子山。

关于太子山,已有很多文字记载她、赞美她、讴歌她,据说太子山之名来源于一个凄美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个仙女,她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底善良,天真活泼,非常喜欢唱歌。仙女有一个哥哥,他很疼爱自己的妹妹。

一天清早,仙女正在仙宫绣花,忽然隐隐听到一阵又一阵粗犷豪放的歌声,就放下手中的花帕,拖着百褶长裙,跳着舞走出宫门,踏着五彩云朵,循着歌声传来的方向,寻找唱歌的人。她走着走着,低头一看,见那良田一望无边,村落时隐时现于青山绿水之中,一位英俊少年在山间漫着“花儿”,仙女就悄悄降落到地上。那少年见一美貌女子独自在山中穿行,就好奇地上前搭话:“这位小姐,家住何方,为何一人行走?”仙女慌忙答道:“我从远方前来投亲,不慎迷失方向,故在此处暂歇”。说话中,仙女和小伙两情依依,顿生爱慕之情,遂结为夫妻,过起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

仙女的哥哥知道妹妹下嫁凡间后,很不放心,就幻化成龙形,潜隐于山间池水中,守护妹妹。有了神龙的庇护,当地晴雨有间,风调雨顺,树木花草丰美俊逸、纤尘不染;此起彼伏的群山,山沟山坡山梁和石缝中到处都有涓涓山泉流淌,且山中的仙池水与周边小山上的泉水一脉相通,山中的池水旺了,小山上的泉水旺,山中的池水旱了,小山上的泉水旱。百姓生活富足、安乐。天长日久,有些人就任意糟踏水源,在泉眼里洗脏衣、倒污水,或是小孩子们往泉水或溪水中撒尿,渐渐地,池水旱了,泉水枯了,天热地燥,禾稼不生,花草不兴,有人分明看见过,在一阵狂风浓雾之中,龙悲愤地从仙池水中向天空升腾而去。

哥哥为了自己受到那么大的委曲,仙女心痛地流下了眼泪,夫妻二人瞬间化为奇峻巍峨的两座高山,他俩肩并肩,手挽手,朝夕相伴,相濡以沫,被乡民敬称为公太子山、母太子山。后来,母太子个头长得越来越高,竟然超过了公太子。自大而又蛮横的公太子见状,心生嫉恨,且又猜忌母太子有不忠不贞行为,就残忍而恶毒地削掉母太子的头顶,粗暴地压抑母太子在男人面前低人一头。母太子从此便成了一副“平顶”模样,而公太子自己却突兀而尖耸,傲然举首向天。

神龙听说妹妹被公太子削去头顶,痛苦万分,又回来守候。有了原前的旱灾殷鉴,山里人祖祖辈辈特别懂得珍惜水源,这里又变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旦有坏人进入山里,或乱砍滥伐树木,或鸣枪狩猎杀生,甚或打家劫舍占山为王,山上立刻会阴云密布,雾霭锁地,狂风大作,在一片云缠雾绕的氤氲之气中,使人迷失方向,天旋地转,九死一生。据说太子山底下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因而山上时常发射和闪耀着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彩,摄影的人拍不下景头,探矿的人机器失灵,冒险挖掘盗宝的人神秘失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而今,神龙还在执着地守护着太子山。你若不信,就请在雨过天晴后细细观看,山里不知不觉架起的那道天桥般瑰丽的彩虹,一头扎在南山上的泉眼里,一头坠入太子山的怀抱中,那是神龙的化身,是龙在泉眼里饮水哩!

一个没有故事的民族是没有灵性的混沌的民族,同样,一座没有传说的山是干瘪的徒有其表的山。太子山,以独有的身姿,撷山川之灵秀,为世人所钟情。她的传说,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意蕴深刻,其情其景如梦如诗、似琴似画,令人心驰神往、魂牵梦萦。今天,当您置身于太子山巅,您会真心感受到美得原始、美得纯朴、美得永恒的充满灵性和仙气的传说已融入大自然创造的鬼斧神功般的奇迹中,一股开放发展的洪流已经鼓荡在各族群众的胸膛里。太子山,正以亘古的热情,和着时代的节拍,欢迎您的到来。

太子山石场的传说

在母太子山主峰的右肩膀上,有一块像打谷场一样的巨型石场,每逢打雷下雨时,便传来隆隆的声音,像碌碡碾场一样,还有万千人马的吆喝声,仿佛无数人在打麦碾场一样,待雨过天晴又倏忽不见,无迹可寻。据当地老人介绍,当年秦始皇长子太子扶苏掌重兵在西北,北拒匈奴。李斯赵高二人图谋政变拥立胡亥,惧怕扶苏,乃假传圣旨,逼扶苏自尽。

扶苏同十万秦兵将士集体自杀于太子山之北麓,冤魂不散,遂化为神灵。扶苏化为一条白龙,藏身于山腰洞中。每逢盛夏麦熟时节,必有冰雹袭击周围庄稼,此时,太子山石场就有碾场声音。此为太子山阴兵收粮。石场东侧有巨型石碌碡为证。还有许多杂乱的神牛蹄印,历历在目,有迹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