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精准施策固成果 接续奋斗促振兴
精准施策固成果 接续奋斗促振兴
——我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综述
日光温室内,香气扑鼻的草莓陆续成熟;车间里,工人把中药材分拣、装箱;肉牛羊养殖场里,标准化喂养的牛羊等待出栏……
初冬时节,走进临夏,座座农家院落舒适雅致,个个富民产业项目拔地而起,张张笑脸幸福洋溢……产业兴旺、民生稳定、宜居和谐的新画卷徐徐展开,展示着乡村振兴新风貌。
这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不仅是对辛勤付出的最好回馈,更是全州上下一心、勠力同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收获,希望的田野上喜讯不断传来——2024年前三季度,我州第一产业增加值52.3亿元,同比增长5%,增速位列全省第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54元,同比增长8.6%,增速位列全省第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以来,我州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锚定建设农业强州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统揽全州“三农”工作,全力抓好“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工作重点,突出抓好积石山县灾后农业产业恢复重构重大任务,着力夯基础、稳产能、防风险、增活力,坚决守住“三农”底线,全力推动“三农”工作持续取得新进展新提升,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围绕核心指标 巩固成果守底线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为我州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任务依然艰巨。为此,我州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核心指标,精准施策,确保脱贫不返贫。在政策的引领下,各级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服务。他们不仅关注群众的物质生活,更关心他们的精神需求,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州成功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持续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户按照程序纳入监测帮扶,今年全州新识别监测对象1.77万户、8.64万人(因地震受灾纳入16171户、77719人,其中积石山县16116户、77411人),累计识别监测对象3.4万户、16.43万人,已消除风险2.51万户、12.3万人,所有监测对象均制定了帮扶计划。——不断深化拓展东西部协作,实施东西部协作项目192个,新增落地或有新投资企业90家,援建就业工厂220个,培训农村劳动力4714人,帮助农村劳动力就业10368人。——全力推进金融帮扶和光伏帮扶,新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8134户、4.01亿元,富农产业贷10853户、14.16亿元;全州光伏电站净收益资金1.35亿元,设置光伏公益性岗位12268个。——坚守地震受灾群众巩固脱贫成果底线,将积石山县纳入监测对象16116户、77411人,全部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户均落实2项以上帮扶措施。同时,结合积石山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要求,编制了《甘肃省积石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农业产业发展方案》(2024—2026年),列入74个总投资18.33亿元的农业产业恢复重建项目。
强化产业就业 激发动力稳增收
“积石山县牛羊繁育中心占地196亩,目前建成牛舍11栋、羊舍14栋,羊存栏量4250只、牛存栏量600只,年产值可达2000多万元。繁育中心通过培育良种、土地流转、吸纳就业、收购饲草等方式,辐射带动全县2000多户群众增收致富。”该中心负责人卢小鹏说。
畜牧业是积石山县的重要支柱产业,更是我州的重要特色产业之一。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门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线,立足全州农业产业发展实际,把打造牛羊全产业链作为“一把手”工程高位推进。坚持按照工业化思维谋划牛羊全产业链发展,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养殖总量稳定增长,养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链条持续延伸,产业技术实现重大突破,销售和品牌建设进展明显,牛羊产业已成为临夏州链条最完整、类型最完备、要素最齐全、优势最突出、效益最明显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据州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恩泉介绍,截至10月底,全州牛存栏72.78万头,同比增长2.3%;羊存栏424.29万只,同比增长0.92%,目前全产业链规模达到750亿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就业增收是群众生活的保障。我州始终把产业发展放在首位,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式,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距积石山县牛羊繁育中心不远的大河家镇韩陕家村日光温室大棚里,州农业农村局派驻的技术人员姚庆正和积石山县彬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廷平讨论西红柿秧苗的养护问题:“总体来看,西红柿长势不错,现在已经长到一米多了。今天转了一圈发现,叶子上有一点白粉病,这个你要及时预防……”
积石山县特色产业在政策加持下,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周边县市树立了榜样。各县市挖掘自身优势,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路径,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全州已完成特色种植面积177.55万亩,州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126家,培育农民合作社4648家。
瞄定和美目标 示范带动促振兴
近日,记者走进康乐县苏集镇马寨村,道路干净平坦,房屋错落有致。村民韩娟感慨地说:“现在的村庄就像公园一样,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非常开心。”
和美乡村建设的成果如何,村民们是最直接的见证者。马寨村在和美乡村建设中,挖掘整理王震将军“修缮古泉、筹集军粮”的故事,打造“红色马寨”。“我们村以‘两面、三点、两线’建设布局,实施人居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污水管网建设等项目,建设湿地公园和文化广场等,把我们村打造建设成集游山玩水、品美食、听故事于一体的和美乡村。”马寨村党支部书记王仲阳说。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和美乡村建设的内在支撑。马寨村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使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
“前几年,我申请成立了康乐县建红农作物种植农场。经过这几年发展,由原来的30多亩地发展成现在的130多亩的种植基地。”三社群众姚建红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变身成“新农人”,“现在,常年在我这里打工的群众有20人,临时工有120多人,农场集中药材种植、育苗、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累计创建省级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27个,省级“和美乡村”2个……“今年,康乐县整合各类资金4.35亿元,村均达763.5万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分区域、分类别、分层次创建和美乡村,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完成全县152个村庄的规划,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村庄规划全覆盖。”康乐县副县长刘胜利说。康乐县是我州在强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中的一个典范。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我州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注重改善村容村貌,更注重提升乡村文化内涵和群众精神风貌,通过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的方式,让“和美乡村”可感可及。
“我州锚定过渡期内基本完成乡村建设主要任务的目标,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全州275个发展类村庄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统筹开展‘八改三治四化三管’工程,健全县乡村三级垃圾收储转运体系,2024年改厕完成率达100%,走出一条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人文美的和美乡村建设路子。”州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恩泉说。我州始终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根本之举,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着力在巩固拓展上下功夫。如今,放眼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产业兴旺了,村子更美了,村民富裕了,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