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科普】7月防病提示

来源:临夏州疾控中心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7-04 16:00
字号: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夏天的脚步悄然而至,

孩子们翘首以盼的暑假也即将来临,

州疾控中心精心准备了一份健康提示,

祝大家度过一个健康安全、

愉快充实的盛夏!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目前全国新冠感染疫情处于低水平波动态势,建议群众应继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健康提示 

(1)建议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或者18-59岁患有较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高风险人群等重点人群按条件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2)做好日常防护,科学佩戴口罩,注意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咳嗽礼仪,居家和工作场所定时开窗通风,做好居室日常卫生。


(3)加强个人健康管理。日常要密切留意家人和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有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不适症状时,避免带病上学或上班,视情况及时到附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现已进入手足口病发病的高发期(4-7月)。


健康提示 

(1)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也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推荐6月龄~5岁儿童尽早接种。

(2)注意手卫生,儿童在接触摸公共物品后、接触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后、如厕后、进食前、以及家长及看护人在加工食品前、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正确洗手,至少洗20秒。


(3)勤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4)做好清洁消毒,奶瓶、奶嘴、尿布、玩具等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对日常接触频繁的物品表面(台面、门把手)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5)注意观察幼儿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特别是肛周皮疹)或口腔溃疡等,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健康提示

(1)接种百白咳疫苗可以降低婴幼儿发生百日咳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要求,适龄儿童应尽早、全程接种百白破疫苗,未全程接种的适龄儿童应尽早补种。


(2)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常通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肘或纸巾掩住口鼻,注意合理作息和适当的体育锻炼。


(3)做好个人防护。家长出现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近距离接触照护婴幼儿时应科学佩戴口罩,降低婴幼儿的感染风险。

(4)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青少年和婴幼儿,出现持续性咳嗽等疑似症状后应及时就诊。百日咳患者所在房间应及时通风消毒。患者接触物品应做好清洁和消毒。易感人群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并严格执行手卫生。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蚊虫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动物后,再经叮咬将病毒传给人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夏秋季节(7-9月)多见。


健康提示 

(1)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所有适龄健康儿童均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的要求及时全程接种乙脑疫苗。

(2)应做好防蚊、灭蚊。家居环境中可以使用纱门、纱窗、蚊帐防蚊,室内可使用蚊香、气雾剂等家庭卫生杀虫剂驱蚊、灭蚊。


(3)做好家庭和畜(禽)舍环境卫生,排清可能滋生蚊虫的积水,进入多雨汛期一定要注意定期“翻盆倒罐”清积水。


(4)做好个人防护,如外出活动时应避开蚊虫喜好的阴暗隐蔽环境,穿浅色长袖衣裤,也可在暴露部位涂抹驱蚊剂,防止蚊虫叮咬。


(5)一旦出现发热、头痛、呕吐、抽搐、嗜睡等可疑乙脑症状,应及早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食源性疾病

夏天气温高、湿度大,食品及原料易受到微生物污染,易引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另外,随着雨水增多,各种毒蘑菇、有毒植物生长茂盛,易误食引起食源性疾病。同时随着高/中考结束、暑假的来临,需要注意外出聚餐、游玩增多可能导致的食源性疾病风险。


健康提示 

(1)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不吃野味,不吃野生蘑菇,不吃有毒植物,不吃感官异常的食品,饭前便后、加工食品前等要洗手。

(2)食堂和家庭采购食品要严格把好质量关,确保食材的新鲜、清洁、安全、无害;在外就餐选择证照齐全、环境整洁的餐厅;不购买无资质的食品。


(3)食品经充分烧熟煮透后再食用,注意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生熟分开,避免生熟食混用砧板菜刀,防止生熟食交叉污染。每餐按需备餐,尽量不剩饭菜,剩饭菜用冰箱保存时要注意加盖储存,食用前要充分加热。


(4)如出现腹泻、发热、腹痛和便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高温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温度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汗腺功能衰竭,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即使是健康人也有可能发生中暑,甚至死亡。因此中暑是一种会危及生命的急诊病,若不给予迅速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引起严重后果。


预防中暑,请这样做:

(1)及时补充水、盐分和矿物质。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少量多次,不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


(2)注意饮食及休息。摄取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钙。当气温大于等于32℃时,应尽量在凉爽的室内活动。

(3)避开正午时段外出,做好防晒。穿轻薄、浅色的衣裤,戴遮阳帽、太阳镜,或撑太阳伞、涂抹防晒霜等。


(4)环卫工人、建筑工人、消防员、快递员、交警等人群,在高温环境工作时,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物。同事间应彼此留意健康状况。


(5)注意不要把婴幼儿或儿童留在停放好的车里。即便在车窗留了缝隙,车内温度在停车后10分钟内可上升近7℃。


(6)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体弱者、老年人、婴幼儿及儿童、精神疾病患者和慢性病患者更容易出现中暑情况,需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