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解读

来源:临夏文旅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09-01 05:42
字号:
收藏

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州安排部署,深入落实《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近日,我州制定出台《临夏州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打造特色鲜明的临夏文化旅游体验,推动临夏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 总体要求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理念创新、机制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为动能,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临夏文化旅游体验,推动全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后五年,全州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分别增长30%和30%以上。全州文化和旅游相关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均文化旅游消费达到500元以上。到2028年,力争创建世界地质公园1个、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4A级旅游景区12个、3A级旅游景区2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3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1个,国家等级民宿14个,国家一级博物馆2个。
主要任务· 

(一)

促进全州文化旅游资源利用融合

·
01

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充分放大文明汇聚·光耀河州--史前文化临夏论坛的节会效应,不断加大对文物遗迹、古生物化石的考古、挖掘、保护、宣传力度,推动临夏州彩陶馆(博物馆)、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永靖县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临夏地质公园博物馆、东公馆、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等具备接待能力的场馆和齐家坪、半山、林家、边家林等遗址纳入精品旅游线路产品体系,连点成线、以点带面,打造临夏州地质、遗迹、化石、文物等文明探源精品旅游线路。全力推进建设临夏州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积石山文化生态保护区,把保护区打造成特色鲜明、传承有序、氛围浓厚、惠及民众的非遗文化和自然生态保护区。依托我州临夏砖雕、保安腰刀、雕刻葫芦、傩舞傩戏、河州贤孝、东乡刺绣等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促进非遗元素与旅游线路融合,推出迎合市场需求的非遗特色主题旅游线路。支持非遗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产品系列化、产业规模化,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生共赢。

02

推动公共文化设施与旅游融合发展

持续推进公共文化及体育设施、场馆改造升级、达标创优,逐步实现全州公共文化场馆建设达标。支持有条件的设施和场馆拓展文体旅游体验功能,逐步转化为优质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新型旅游目的地。支持和鼓励公共文化服务进景区、进游客集聚区,促进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播、文化服务协同发展,力争到2028年将积石山县博物馆、临夏市博物馆、州美术馆打造为3A级旅游景区。

03

以文化内涵赋能旅游景区

全面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建设全州特品级、优良级旅游资源名录和数据库。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突出黄河文化、大禹文化、彩陶文化、花儿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海洋生物化石、恐龙足印、古动物化石等文化,打造更多研学式、互动式、沉浸式游乐项目,着力提高游客的文化体验感、满意度。持续推动太子山旅游风情线文化长廊建设,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努力把太子山旅游风情线建设成为全省游客的向往之地、全州文旅发展的重要板块,促进优秀文化大繁荣、涵养向上向善的临夏气质。

04

提升城乡建设文化品位

深度挖掘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实施黄河文化创意博览园等沿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培育高质量的黄河文化旅游新业态。对历史建筑、传统街巷、景观环境等进行改造和修缮,保持其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打造一批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街区、建筑。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优化整合旅游资源,统筹推进八坊十三巷、东公馆、蝴蝶楼、红园等传统建筑群落修缮和管理,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创新“文化旅游+交通”模式,在城乡旅游风景点、交通节点及人群聚集地,实施“文旅驿站”建设,让文化符号在城市、农村随处可见,拓展文化空间,提高文化品味。


· 

(二)

促进文化旅游产品融合创新

·
01

打造丝绸之路旅游目的地

扩大文旅合作,突出临夏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和节点城市,以及作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分界岭的纽带作用,打造连接中原文化和雪域文化旅游枢纽。适时与兰州、白银、甘南、海东沿黄四市州成立旅游联盟,与省内各市州和西安、银川、西宁等城市在线路互推、游客互送、政策互惠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高质量举办“花儿临夏·在河之州”临夏州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依托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重大节会活动,全方位推介宣传“十有临夏”靓丽新名片。

02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原则,加大对康乐县景古红色政权纪念馆、临夏市胡廷珍烈士纪念馆、和政县肋巴佛纪念馆、临夏县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馆、布楞沟村史馆、永靖县刘家峡水电站等红色景区的挖掘、保护、利用、宣传、推介,打响红色旅游品牌。利用红色资源优势,策划推出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开展红色讲解员进校园活动,围绕红色景区景点做好红色文创产品、红色主题餐饮、红色主题民宿、红色旅游演艺等内容扩充完善,扩大红色旅游振兴乡村效应。

03

全力推进特色乡村旅游

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打造一批集古街民居观光、文化博览、美食体验、院落休闲、文化创意等多功能的文化休闲聚落。深度挖掘大禹、齐家、花儿等文化,持续推进文化广场、停车场、公共厕所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把临夏市打造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市),把临夏县关滩沟村、临夏市折桥村、永靖县小茨村、塔坪村打造成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举办牡丹节、杏花节、采摘节、徒步、摄影大赛等一批接地气的节会赛事,辐射带动沿线群众参与旅游服务,带动经济发展。提升星级、经济型酒店等住宿设施品质,到2028年争取创建一批国家等级民宿,推动全州旅游民宿特色更加鲜明、服务更加规范,接待能力、产品结构、品牌建设大幅度增长。

04

创作文旅演艺精品

发掘、弘扬传统文化,支持永靖王氏“打铁花”,莲花山、松鸣岩花儿会等特色实景和民间文艺演出;组织实施好“戏曲进乡村”“高雅艺术进校园”“送戏下乡”等惠民演出活动。打造黄河系列、长城系列、民俗系列实景演艺剧目,扩大永靖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影响力,支持永靖、和政、积石山、临夏市、康乐等县市成立和做大演艺经营单位,开展常驻旅游演出,提高旅游演艺的经济效益,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创排一批歌舞剧、舞台剧、花儿剧等精品剧目,推出一批优秀原创歌曲,持续打磨《黄河不会忘记》《幸福像花儿一样》《布楞沟的春天》等优秀花儿剧,通过文艺创作、剧目演艺等方式讲好临夏故事。

05

加快文化数字化建设使用

推动景区景点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优化“一部手机游临夏”服务功能。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呈现,打造沉浸式、互动式、可视化的数字展示产品,全方位提升游览体验,不断优化州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数字化智慧化建设,打造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资源库,提升州彩陶馆(州博物馆)全景数字博物馆和三维文物数字展建设水平。到2028年,争取建成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3个。

06

打造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

依托彩陶文化、牡丹文化、民俗文化等优势资源,加大凸显临夏独特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研发力度,培育或引进一批文创企业落户临夏,打造兼具传统意蕴与时尚审美的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借助东西部协作机遇,与济南市协作推出一批具有鲜明临夏特色、丰富文化内涵、新时代创意的文创产品。着力培育重点文创企业,鼓励引进更多有实力的文化公司参与产业发展,研发更多的文创产品。到2025年,临夏市、临夏县各培育1家州级文创示范企业。

· 

(三)

全方位带动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
01

丰富“文化+旅游”新业态

依托雪山、森林、草甸、山花、石海等生态旅游资源以及化石、彩陶、牡丹、民俗等文化资源,进一步开发康乐县草长沟、临夏县云上河州、永靖县黄河三湾等精品景点,推陈出新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商学养闲情奇”新业态。依托河州牡丹、永靖郁金香、康乐香水百合等花卉资源,推出花卉干花、牡丹玫瑰精油、丹皮赤芍中药材等伴手礼产品。围绕“河州味道·临夏美食”,推出东乡贡羊、康乐牛排、八宝盖碗茶、果汁保健品、鸽蛋发菜等康养膳食产品。到2028年,力争将临夏市创建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02

推进“文旅+”全产业链加快发展

促进文旅与农业、工业、体育、商贸、康养、交通等深度融合,重点推进东乡县东塬乡村旅游生态农家院、积石山县保安族民俗文化园、永靖县太极岛荷塘月色服务提升、松鸣岩中国式现代化学生劳动实践综合基地等11个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完工投入使用;进一步完善永靖县刘家峡滑翔伞营地、和政县星语云端、临夏县耳子屲梁帐篷家等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以临夏县百益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永靖县三塬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等示范园为重点,开发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强化优质农产品供给。以避暑休闲、康体养生、度假休养为目标,推进临夏市东郊生态公园、折桥大院、积石山县燕麦墩康养基地等康养项目建设进度。依托太子山旅游风情线,举办滑翔、龙舟、滑雪、自驾等体育赛事,促进文旅和体育深度融合。

03

全力推进“一区三园”建设

推进林家遗址和齐家坪遗址黄河文化史前遗址公园、黄河文化传承保护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加快实施河州牡丹文化公园、和政古动物化石研究展示中心等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持续扩大临夏黄河文化影响力,推出从兰州出发,途径广河齐家文化博物馆、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临夏市八坊十三巷、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州牡丹文化公园、东公馆、州博物馆、茶马古市,永靖县黄河文化博物馆的河州文化研学旅游线路,打造州内文化遗址、地质探索研学旅游,力争将河州牡丹文化公园打造成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04

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多元丰富

进一步开发黄河、大夏河两岸山水景观带和4A级景区,推出乘船夜游黄河三峡、夜观大墩峡冰瀑、夜赏法台山灯景、山水实景演出等游乐赏玩新项目,以临夏市八坊十三巷和“河州味道”美食文旅街、永靖县福门城市广场、康乐县胭脂湖景区、临夏县河州苑、和政县龙吟湖及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广场等区域重点发展文旅夜经济,合理布局打造夜间美食街、烧烤街和酒吧街,鼓励商场超市、购物中心、文化娱乐、健身运动等门店延长夜间营业时间,增强夜间购物消费活力;举办夜间文艺演出、非遗展演、体育赛事等活动,推出一批夜间网红“打卡”地,激活夜间文化艺术消费,不断丰富夜娱文化体验活动。到2028年,将胭脂湖培育成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05

提升“花儿临夏·在河之州”品牌影响力

州上围绕全州人文标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美景等内容,在基础完善、景区提升、产业融合、服务提档等方面推陈出新,全面打响“十有临夏”靓丽新名片,将“花儿临夏”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兰州后花园”、全省旅游热点、中国西部重要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整体提升临夏州文化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临夏市突出“花卉、节会”特色和“魅力花都·公园城市”定位,全力推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进一步提升八坊十三巷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国家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达到7个。永靖县突出“水域”特色,立足“蓝色黄河·阳光永靖”区域品牌定位,打造“天下黄河永靖蓝”文旅品牌,发挥5A级景区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带动效应,建成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个4A级景区。和政县突出“化石、花儿、冰雪”特色,按照“花儿临夏·醉美和政”区域品牌定位,依托占据六项世界之最的化石资源,全力创建和政古生物化石文化旅游区5A级景区。康乐县突出“红色、康养”特色,扩大“花儿故乡·生态康乐”区域品牌影响力,提升改造红色政权纪念馆,打造红色旅游基地;依托白桦林、草长沟、竹子沟,建设康养旅游基地。临夏县突出“农业、非遗”特色,立足“山水临夏县”区域品牌定位,打造集观光采摘、农事体验、花卉观赏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以河州苑为核心发展集旅游民宿、特色餐饮、民俗文化和非遗展演于一体的特色文化街区。积石山县突出“石头、民俗、彩陶”特色,推进“花儿临夏·壮美积石”区域品牌建设,做足“石头+”文章,包装叫响“大禹治水的源头、中国彩陶王的故乡、保安族聚集的地方、生态旅游的乐园、中国花椒之乡、世界民歌(花儿)采录基地”六张名片。东乡县突出“民俗、美食”特色,按照“高原山城·多彩东乡”区域品牌定位,打造以唐汪镇、河滩镇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验、特色民俗风情体验小镇,深入挖掘林家遗址“中华第一刀”、布楞沟村史馆文化潜力,发展红色游、非遗体验游;充分挖掘拉什哈、鸡尾宴等美食烹饪制作中蕴含的健康饮食文化理念,打造东乡手抓、东乡平伙等民族特色饮食品牌和东塬农家乐集群式发展。广河县突出“齐家文化、传统体育”特色,全力推进“齐家故里·魅力广河”区域品牌建设,打造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研讨会永久性会址,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快“篮球之乡”创建进度,不断扩大赛马会影响力,促进体育和旅游深度融合。

· 

(四)全面推进文化旅游市场协同发展

·
01

做大做强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

着力打造以和政松鸣岩--古动物化石地质公园大景区、黄河三峡大景区为核心的文旅集聚区,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促进黄河三峡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法台山户外健身基地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康乐县八松纳沟村、和政县城关咀头村等具有带头示范作用的村庄稳定持续发展,创新经营模式,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 

保障措施

·
01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将文化旅游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作为考核评价班子和干部的重要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建立联动协同机制,紧扣重大项目建设任务,推进规划对接、交通互联互通、产业互补发展;建立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将指标体系纳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绩效评价。

02

强化人才支持

精心组织开展全州文旅行业领导干部和从业人员培训,引进精品线上培训课程,把文旅行业各个方面的内容融入到培训内容中,提升文旅系统党政干部、从业人员知识储备和综合水平。充分利用济南、厦门东西协作关系及沿黄四市州旅游发展联盟、青海海东市协作关系,组织全州文旅系统干部职工、从业人员走出去考察学习、参加高层次培训班,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提升水平。

03

增强项目带动

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政策,抢抓黄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兰西城市群、兰白一小时经济圈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机遇,前瞻性做好项目谋划、储备、申报。立足文旅资源、产业基础,建立全州文化旅游项目库并动态更新,实行全州文化旅游项目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工作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落户临夏投资项目,持续开展精准招商。

04

强化政策支持

持续加大文化旅游发展投入,从2023年起,州财政预算每年安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创研开发、文物保护及人才培养、宣传营销、文化交流、智慧化信息建设等方面。对文化和旅游重大项目,优先保障使用土地,对符合相关规划的文化和旅游项目及时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抢抓政策窗口机遇,积极争取上级各类专项资金,按照“项目等资金”的原则,谋划储备一批符合国家、省重点支持投向领域文旅融合项目。

05

强化安全应急保障

建立健全文化活动和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切实提高预防和处置各类文化旅游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减少人民群众和旅游者的生命财产损失,促进文化和旅游业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